經濟日報綜合報導-地熱產業發展 再生能源新主力
地熱產業發展 再生能源新主力
2017-07-27 22:00 經濟日報 張傑 ( 資料來源: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5722/2608657 )
政府喊出2025年要達到「非核家園」目標,將綠能科技產業列為「五加二」產業創新政策之一,繼太陽光電、風力發電後,地熱能源亦被受到重視及具開發潛力。沙崙綠能科學城為討論台灣開發地熱的可行性, 27日於交大南部院區舉行地熱產業發展論壇,邀請多為專家學者與會。
此次參與討論的專家包括蘭陽地熱資源高成炎董事長、達雲科技劉進金董事長、三捷科技黃文義董事長、漢力能源科技徐菘蔚博士(照片右一)及台灣中油黃旭燦博士等人。
沙崙綠能科學城為討論台灣開發地熱的可行性, 27日於交大南部院區舉行地熱產業發展論壇,邀請多為專家學者與會。 張傑/攝影
沙崙綠能科學城黃得瑞主任指出,台灣太陽能基載機組供應電量約在40GW,台電依政府政策,應於2025年時開發2GW太陽能發電系統,約占我國備載容量電力的6%。
而根據工研院估算,台灣地熱蘊藏量(EGS可開採)約31GW上下,若開採十分之一發電,也足夠提供我國備載容量電力的9%,足可紓解缺電危機,此次論壇主要目的,就是希望地熱產學研專家們共組地熱產業聯盟,集思廣益。
黃得瑞主任表示,台灣面臨電力吃緊的問題,尖峰用電時備載容量不足,解決之道,除了利用儲能技術調節電力外,運用地熱穩定發電的特性,來增加備載容量將是另一種重要方法。
而隨著地熱發電在取熱方式及發電機等技術的改良,無論發電效益或對於環境的影響,都有很大的改進,也希望改變外界認為地熱是昂貴、不易維運、以及破壞環境等觀念。
台灣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,具豐富的地熱資源,政府實應積極輔導業界投入此產業,地熱發電雖需投入初期成本,但就長久的發展眼光而言,地熱發電能確保台灣擁有潔淨且穩定的能源,實現能源自主目標。
根據研究指出,1970年代石油危機時,臺灣曾在國際地熱發展上遙遙領先,早在1981年,政府就在宜蘭清水設置全台第一座地熱電廠,使台灣成為全世界第14個地熱發電國。
但也由於當時宜蘭清水地熱電廠,使用的是傳統的「閃發式發電系統」,只有蒸汽熱能能被充分利用,80%熱水的熱能全都排放浪費掉,加上遲遲無法解決「酸性腐蝕」及「管路結垢」的技術問題,亦導致清水電廠發電量下降、停止運轉的主要原因。
而在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停止運轉後,臺灣的能源重心便轉向核能,1970年代,臺灣的核能發電比率明顯增加,更一直維持在臺灣總發電量的15%-20%。
地熱發展停滯近30年後,臺灣的地熱技術及觀念都跟國際嚴重脫節,地熱相關技術及人才自此出現斷層,難以重起爐灶,近10年兩次油價大漲,雖促使宜蘭縣政府想重新啟動地熱發電,但因為缺乏技術及人才,僅能委由蘭陽地熱資源及宜蘭大學進行機組測試。
而現行國內地熱研究發展,面臨到環評政策及法規種種限制,像是思考開放國家公園中勘採地熱的可能性,或是地熱發電牽涉到政府許多單位業務,可成立地熱專法使地熱資源開採更為單純,而非依溫泉法管理地熱發電。
蘭陽地熱資源董事長高成炎表示,國內地熱研究團隊借貸無門,資金無法導入,許多研發無法落實,又怎精進地熱技術,且中央部會對於地熱能源更是門外漢,強烈建議政府考量淺層地熱與深層地熱開發成本不同,要有不同的躉購電價,就樣風力發電的躉購電價計算,為何要分岸上跟離岸,道理是一樣的。